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古藤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齐鲁古村寻踪】邹城上九山村  

2015-06-26 17:50:36|  分类: 户外游影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  上九山村是一座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北方山村风貌的小山村, 她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所辖的邹城市石墙镇, 过去属于山东邹县、鱼台、凫山三县交界处, 村南至今仍有一方三县界碑。这里属于孔孟之乡, 西距济宁35公里,北距孔子故里曲阜50公里, 东距孟子故里邹城25公里。
  该村历史十分悠久,在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时期即有人居住,村子的西边,就是古老的凫山。凫山脚下,有一座中国最早的祭祀伏羲女娲的羲皇庙。村南山上有一片汉墓群,都是平民的墓穴,出土有王莽时期的货泉币。
  北宋初年,有段、萧二姓人士在此定居立村,因南山的东面有一山泉,常年清流,泉旁有一古松树,苍劲挺拔,村民便将村子取名为古松村。元朝初期,因段姓户大人多,村名改为段山庄。
  村庄在半山腰,院墙石头垒,人住石头房,脚踩石头路,街口垒了石头门,石头老街通往各家的院落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头村。
  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山深处的这座小村庄,上九山村成为山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。2014年,上九山村列入山东省传统村落、“乡村记忆工程”和全省最美乡村。 

【齐鲁古村寻踪】邹城上九山 - 古藤新枝 - 古藤的博客

  上九山寨门

    上九山楷树的传说
  在上九山村村北,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地,古柏森森,楷树吐翠,树下芳草萋萋,有许多石碑和坟头掩映在古树和青草之中。
  这里就是村里的大户人家——郑家的老林。
  据村里的老支书郑朝岱介绍,这里原来有两棵这样的大楷树,已经有2000多年了,后来死了一棵,正好村里有个穷人,家里无钱买棺木,被好心的家族长捐给了那个穷人做了棺材。只剩下这棵大楷树。
  关于这两棵大楷树,村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孔门弟子子贡的传说。
  子贡(公元前520年-公元前446年),复姓端木,名赐,字子贡,春秋末年卫国人。孔子的得意门生,孔门十哲之一,孔子曾称其为“瑚琏之器”。
 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,利口巧辞,善于雄辩,且很有才干,办事通达,在孔子周游列国“陈蔡绝粮”的时候,是他走到楚国,让楚昭王派人来接孔子。他曾任鲁国、卫国之相,还善于经商之道,善货殖,经商于曹国、鲁国两国之间,富致千金,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“端木遗风”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,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、儒商。 
  话说公元前479年,孔子去世了,此时子贡正在南方,听到消息后,十分悲伤,他想到,在周公墓旁边有一棵树,叫模树,春天青翠碧绿,夏天赤红如血,秋天变白,冬日变黑,不染纤尘。孔子十分敬仰周公,最大的愿望就是恢复周礼,就是做梦也常常梦见周公。正好在南方也有一种树,叫楷树,又称黄连树,树干疏而不屈,枝叶茂盛,刚直挺拔,堪称正人君子的化身,如能带到曲阜,栽植在孔子的墓前,楷树模树相对应,堪为一对楷模啊!
  想到这里,子贡就小心翼翼地挖掉一株小楷树,放到马车上,然后坐上马车,踏上了回曲阜的路。
  当子贡的马车经过上九山的时候,突然天降大雨,道路泥泞,上坡的时候,楷树从马车上滑了下来,子贡赶紧下来车,冒雨把楷树抱起来,重新放到车上,继续向孔子故里曲阜驶去。
  大雨中,子贡没有注意,楷树在掉下车的时候,折断了几个小树枝,这小树枝又被雨水冲到了路边,雨过天晴之后,有两个小树枝竟然活了!
  再说子贡赶到曲阜,老师孔子已经出殡,埋在了曲阜城北泗河之滨的一片高地上,子贡没有看到老师最后一眼,又没赶上老师的葬礼,十分愧疚,他把楷树种在孔子墓前,并在墓旁搭建了一个小草房子,为老师“结庐”守墓。别的同学守墓三年,都先后回去了,可是子贡对老师情深义重,在孔子墓前守墓六年,才恋恋不舍地离开。
  子贡种植在孔林里的那棵楷树后来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,被称为“子贡手植楷”。
  而在邹城上九山这片山坡上,当年子贡无心栽插而活的小楷树得日月精华,竟然也长成了参天大树。
  明朝洪武年间,郑氏祖先从山西奉旨东迁,来到上九山村,看到这荒山野岭竟然有儒家圣贤风范的楷树,大为惊叹,觉得这里有圣贤之气,可保佑子子孙孙文脉绵长,代代忠良,就在这里安了家。在他去世后,埋在了这棵大楷树下,希望楷树能福荫子孙。
  这里就成了郑氏的老林。后来郑氏子孙清明节上林的时候,也会捡拾一些楷树种子,种到庭院、地头,楷树就在上九山繁衍开来。

    上九山茶商的生意经
  在周围村的村民眼中,上九村是一个富裕并且有些神秘色彩的村子,无论是石屋的建造,还是平日里的生活质量,都是十分讲究的。
  上九村民为什么这么富有呢?上九村民致富最大的原因便是经商,最有名的,便是上九茶商了。
  鲁地喜茶,而鲁西南地区尤其喜爱龙井茶。拮据点的,便喝旗枪。旗枪种在龙井茶的边沿地区,茶叶形状跟龙井茶型差不多,但比龙井价格便宜。清朝时物资流动缓慢,很多小地方并没有茶叶出售,茶叶购买起来并不方便,机敏的上九人捕捉到了商机,上九茶商应运而生。直到现在,还流传着一则茶贩诚信起家的故事。
  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,上九村里有一位耕读传家的农民叫郑春光,他从小读过孔孟之书,长大成家后夫妻两人靠做箬壳草鞋自产自销为生。郑春光四十多岁时,见贩卖茶叶有利可图,便做起了贩茶生意。
  郑随着别人的商船,通过京杭大运河,到杭州等地收购了几担子的龙井茶和旗枪。回到家之后,郑就挑着担到附近的县上去卖,别人见到小地方有人挑着担来卖龙井茶,怕上了当,都是只要一点点,回到家喝过之后,口感竟格外甘甜清香,便再出门去买。
  几担子茶叶很快卖光了,郑见生意如此之好,又去收茶,一来二去,赚了不少钱。
  有一次,郑在一个大户人家卖完茶叶结账收钱时,发现对方多给了十五块银圆。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,当时每一百斤米只要三块银圆,这笔钱可以买五百斤米呢。在有的人看来,这是一笔飞来横财,不拿白不拿,但郑深受孔孟之书和忠厚处世家风的熏陶,认为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对此不义之财必须坚决退还。
  当时正值中午,大户人家正在吃饭,看门的伙计认为这乡下卖茶的是别有所图,因此并不开门,并大声呵斥郑:“你这死乡下佬,热昏了头,乱话三千,捣什么乱?别影响我工作,快滚!快滚!”郑却不停地求伙计:“真的多给了,请你去通报一声吧!”争吵声越来越响,正在室内吃饭的员外听到了,前去查明原因。听了郑的述说后将信将疑,跟管家一查,果然是给多了,就把郑叫到了家中喝茶道歉,这一大家子所有的茶叶都在郑这里买。
  上九村的青年们看到郑赚了钱,纷纷相仿,郑也不介意,反而向这些上九青年们传授经验,并告诫他们要诚实、守信。
  后来,郑家和上九村人的生意越做越大,也渐渐地搬出了上九,在邹县、济宁、济南,徐州,都是当地出了名的茶叶商人。
  上九茶商们以诚实、守信为根本经营茶事。在经商中悟出大道,以儒家中庸之道广结茶缘。上九人诚实守信的经商故事,传为一方佳话。(来源:2015年06月25日齐鲁晚报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